欢迎访问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官网!
文章详情

“百校联考”历史学科教学问题与教学建议

262
发表时间:2022-04-24 09:16作者:林音如

“百校联考”历史学科教学问题与教学建议

刺桐中学

一、选择题

根据得分率,对得分率低于70%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意见

低分率<0.7的试题有:8/10/11/12/14/15/18/24/25/27/28/29题。

问题1.学生欠缺时定位的能力

应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能通过时间或者空间定位某个历史事件。例如第12题的“武汉”、第28题的“1921年”、第24题的“16世纪”“意大利”,这三题的得分率都在60%以下。

建议在教学及复习的过程中,对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应加以强调,明确告知学生与其关联的事件。在识记层面直接形成条件反应。

问题2.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较差

本次试卷材料丰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为薄弱。例如:第8题明长城修建的原因确实有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抓住材料的主旨。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传递“立足材料,解读材料,推理得出结论”的想法,而非结合已有认知(背诵的知识)做过度延伸。另外,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材料必须进行整体的理解,而非仅着眼局部信息,要训练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问题3.学生欠缺辨析选项的能力

应牢牢抓住选项中可辨析的点,但凡表达有不合适之处,应果断排除。例如第24题A选项“摆脱了”太过绝对,B选项“对外探险”太片面,C选项“十分成熟”材料未体现。

建议老师在日常讲评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排除错误选项的习惯,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选择题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辨析、辨证能力。

二、非选择题

本份测试卷基本为材料题,非常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信息提取和语言组织能力

问题1:学生对特定定位词的理解能力不佳。

本卷中出现的得分率较低的定位词有31(1)的“性质”,32(3)的“相似之处”,33(3)的“历史认识”。

不同的定位词有不同的答法及答案。有些定位词的答案必须依据所学知识用固定表达进行表述,而有些定位词则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或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两类定位词划分开,第一类需要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去解答。第二类则进行学法指导即可。

本卷中的第32(1)中“性质”属于第一类,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初中知识中有许多事件对其性质都有固定的表述,例如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性质或是社会主义性质或者封建性质,五四运动的性质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2(3)的“相似之处”则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和练习即可。

问题2:学生欠缺读图读表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解读材料给出的表象进而表达出事件的本质,是学生在读图读表里最大的难题,一是看不懂,不懂看,二是看懂了,不懂说。建议在二轮复习中,应要加大对此类题型的练习量。练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答案,教师加以引导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