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路径与方法分析(简版)142
发表时间:2022-04-21 10:16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路径与方法分析(简版) ——陈木兴 这是福建教育学院高中历史学科教师省级培训(泉州班)的跟踪学习阶段,陈木兴老师受邀所做的讲座的整理文稿。 一、初高中衔接应从对学情的认知开始 (一)初中毕业生知识掌握情况 高中录取率约50%,市及格率约88%,85分以上达57.01%(优秀率)。 (二)心理状况变化情况 学生进入高一年后,往往会有一些不适应(会有哪些不适应呢?为什么?) 环境变化,学习压力大。 高中是选拔性考试,高中校往往强手如林,原来成绩名列前茅的初中学生,到了高一年可能就没有优势,会有不适应感,因此,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三)学生心理方面的衔接的路径与方法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校园生活的做法: 1、轻松愉快的课堂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减少学习焦虑的发生; 2、教师对成绩好差不同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关爱中下层面的学生; 3、高一年起始阶段,教师关注成绩的目的应在于针对性指导与实施教学; 4、增强学生自尊心,落实赏识教育。 二、初、高中历史课标的衔接路径与方法 比对、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基本理念相同: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2)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判断;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核心科素养为目标。 2、教学目标相似: 初中课标:2011年版,三维目标——2019年开始修订新版,核心素养。 高中课标:2003版,三维目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核心素养。 (二)不同点 (二)不同点 1、学习要求变化: 初中以识记为主,理解为辅,应用只有3、4处; 高中识记是基础,理解为主,应用为目的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刚要》:学生要求)(P21) 2、“学业质量”标准: 2、“学业质量”标准: 高中课标研制了高中生四级“学业质量水平”标准(P41,略)。 初中课标只有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还没有研制“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新修订的可能有) 三、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衔接(路径与方法) (一)应了解高一年历史新教材的特点 1、知识容量大——抓主线; 2、难度大; 3、课时少,进度快; 4、理解要求高; 5、综合性强。 (二)对比初高中教材内容,明确初中所学知识、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的储备状况,清晰高一年学生历史知识的空档。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避免简单重复或一笔带过(本版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重复率大约50%左右)。 例如:通过初高中教材比对,发现高一年历史新教材与初中教材的不同 第1课(初中1-5课)有5个问题是学生的空档! 1、中华文明的起源; 2、考古发现——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井田制; 4、宗法制; 5、多元一体。 其他内容初中有学,可作为佐证材料学习这5个问题。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初中6-8课)。 不同之处:材料的主要观点:初中是民族交融;高中是华夏认同。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初中9、10课) 初中大多涉及,不同之处:高中小切口,深分析(人才/吏治在秦的崛起、统一中的作用)。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初中11-15课) 初中大多涉及,不同之处:初中——外戚、宦官;高中——豪强地主。 (三)通过初高中教材内容对比,明晰高一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路径与方法) 关注课标中的教学建议。 初中:记忆、被动、无独立、不会运用,圈养; 高一上学期:圈养——半圈养——逐步放养; 路径:学生:被动学习——主动探究;死记硬背——灵活运用。 方法: 1、学生的课标意识——本课主题; 2、根据课标学情,大胆取舍教材的内容; 3、学生限时阅读——抓五大要素 通读:按课标——主题——划出关键内容——用学科语言整理表述,锻炼历史表述能力(把教材当材料,培养历史研读能力); 4、知识建构——历史时空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5、每科“思考点”“学思之窗”的问题; 学生尝试作答——教师点拨——二次作答——教师更正反馈——培养学科关键能力; 6、课后的探究与拓展,学生应动笔作答,教师适时进行检查,检查与点拨反馈。 学生一本笔记本(A4纸订起来),课堂领用。 五、初、高中历史测试方面的衔接 测试有何不同? 初中简单——高中难 高一年开学——期中考试,难度如何? 按照课标、课堂的问题——思考点、课后——探究与拓展命制试题测试; 及格率:小测:90-100%;单元:90-98%;期中考试:85-95%;期末考试:80%左右。 强化成功感,强化自信心,让学生进入“正螺旋状态”,即上升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