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块也能做出大文章 ----“图形与几何”系列研训活动(四)61
发表时间:2018-11-05 20:17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图形与几何”系列研究活动,提高一线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设计开发和应用微课的能力,建立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数室举办了2018年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得到老师们的积极响应,微课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较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参赛作品呈现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视角独特,选题巧妙 本次不少参赛老师微课的选题很巧妙,他们重视把学科知识进行横纵联系和整合,制作的微课内容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是对知识进行横纵的沟通和联系,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比如第一名获奖者黄小霞老师的作品《怎样围得到的面积最大》,这节微课的选题很巧妙,它基于教材,立足学情,精准捕捉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出现的难点和易混点,并由此拓展到六年级“圆的周长”、代数领域求乘积最大值问题以及著名的“等周问题”,选题的实用价值高,拓展性强。 再如第三中心汪钊锋老师的微课《突破思维定势,巧用圆的面积》,本节微课通过对圆的面积公式的研究,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因势利导,创新解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亮点二:小处着眼,设计精妙 一节设计精妙的微课,要善于以小见大,直击核心知识。第五中心小学陈志丽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教材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采用直接呈现、直接告知的方式,让学生记住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规定,至于为什么要用它们作为基本的面积单位,教材并没有阐述。受此启发,陈老师的微课《为什么选择“边长为1的正方形”为面积单位》以设问的形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面积单位规定的合理性,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个微课从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养成深入探究的好习惯。 再如湖心实验小学陈聚华老师的微课《你一定想不到》,这节微课通过将圆柱的两个底,先用之前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拼接在侧面积上,形成大长方形,从一个立体图形过渡到一个规则的平面图形。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改进简化,得出更简便的算法,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简化后的公式,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不仅让学生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理解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亮点三:形象生动,制作美妙 图文并茂的微课,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有效。 如第二实验小学陈萍萍老师的微课《平移》,充分利用微课的直观、形象和易操作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平移时选端点作关键点的重要性,理解图形的平移其实是关键点的平移,进一步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第四中心小学余文琳老师的微课《平移和旋转》,生动形象的区别了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本次微课的评选,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广大教师和学生应当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勇于改革,为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此次获奖的部分优秀微课作品将陆续被上传到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栏目里,欢迎老师们下载使用。 附:2018年丰泽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作品评选获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