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官网!
文章详情

探索初心,追寻梦想——心理工作坊“初心”小组第二次活动“谜、迷、秘、蜜——致我们的初心”的感受

262
发表时间:2018-10-30 19:26

探索初心,追寻梦想——心理工作坊“初心”小组第二次活动“谜、迷、秘、蜜——致我们的初心”的感受

黄和义

2018年10月24日上午,泉州市第三期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初心”小组第二次活动在泉州一中东海校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举行,共有初心小组36位伙伴参加了本次活动。洪慧芳老师把本次体验式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课题取名为“谜、迷、秘、蜜——致我们的初心”。

本次心理工作坊活动由洪慧芳老师主持。活动流程如下:

暖身活动:熟悉回顾。洪慧芳老师请伙伴们随意走动,遇到熟悉的伙伴就相互击掌一下,遇到陌生或已经陌生的伙伴就握手一下,再相互介绍,重新熟悉起来。接着,洪慧芳老师引导伙伴们回忆第一次活动的内容,先请几个伙伴回忆与相互补充,然后洪慧芳老师一边播放第一次活动的一些照片,一边进行简单说明。暖身活动大约用时10分钟。

第一环节:感悟课题,动作展示。洪慧芳老师没有先说明自己对课题的预设想法,而是请伙伴们自己分别感悟这个谜一般的课题,然后设计动作表现各自的理解。伙伴们按照事先选好的1至36的数字首尾搭配两两组成一个小组,小组两位成员相互讨论,然后按照从1到18个小组顺序先后展示动作。最后,还邀请几位伙伴分享感受。本环节大约用时25分钟。

第二环节:相互介绍,交流印象。洪慧芳老师请伙伴们按照事先选好的各自喜欢的0至9相同的数字组成同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反馈,每一个组员各自简单介绍自己的性格为人,同组伙伴用一个意象表达对自己的印象并进行说明,然后自己需要对伙伴的印象进行反馈。以此类推,轮流进行。本环节大约用时20分钟。

第三环节:结合印象,描绘意象。每一个人可结合小组伙伴的印象,对自己进行意象绘画,与第一次活动的意象绘画相比不同的是,第一次是名字意象,这一次是人格或性格的意象。之后,洪老师分发第一次活动伙伴们的名字意象绘画,然后请一些两次意象绘画相似度高的老师们分享感受,再请两次意象绘画比较不同的伙伴分享感受。本环节大约用时25分钟。

第四环节:寻找初心,探索梦想。伙伴们把自己的两张意象绘画折成各自的形状放在一定的地方,然后到走廊外带上眼罩排队等候。洪老师邀请几个伙伴协助对活动室内的桌椅、沙具、彩笔以及伙伴们折成各自形状的意象绘画重新进行组合摆放。完成之后,伙伴们被引领进入活动室进行独自安静地探索,相互之间不能交流,不想再探索了,可以随时选择一张椅子坐下,但必须等音乐结束之后才能摘下眼罩。结束之后,洪老师请几个伙伴谈感受。本环节大约用时25分钟。

序篇:暖身暖心,温暖贴心。

距离第一次活动已经过去了四个月的时间,很多伙伴们又相互陌生起来了,洪慧芳老师非常贴心,请伙伴们相互走动重新熟悉一下,使得现场气氛更加融洽与热烈起来。而引领伙伴们回顾第一次活动内容,则重新勾起伙伴们温馨的记忆,不仅是第一次活动的两次课即“我们?我们!”与“遇见·初心”的内容,更有洪慧芳老师那独特的温柔方式,耐心的倾听,充满智慧的提问,才保证活动有序有效轻松愉快的进行着。因此,对洪慧芳老师主持的本次活动更加充满着温暖的期待与信心。

第一章:谜样课题,迷思绵绵。

在第一环节“感悟课题,动作展示”中,我与同组的来自永春某实验小学的心理老师伙伴说,这个课题有四个字,第一个字是“谜”,显然是谜语,洪老师要我们像猜谜一样进行感悟,本身“谜、迷、秘、蜜——致我们的初心”这个课题就是谜语一般的课题;而对课题的感悟,不同人肯定不太一样,会引发伙伴们不同的感想与迷思,因此第二个字叫“迷”;结合课题的副标题“致我们的初心”,我想洪老师应该会引导伙伴们进行心灵的探索,让我们寻找初心,发现内在的自我。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记得申请加入初心小组洪老师进行“约谈”的时候,我曾与洪老师说,我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研新兵,我加入初心小组,主要是要了解各种心理学活动,以便将来为我区心里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当然除此以外,可能还有其他想法没有表达或发现,一些内在的自我也许还不为人所知,甚至不为自己所知,这就是第三个字“秘”;而发现甚至展示未知的内在自己有时候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随着内心的不断成长成熟,随着人为面具的不断摘下抛弃,随着对自我的不断接纳,内心逐渐变得坦然,逐渐从一个忍受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于是内心可能达到这样一种心理感受程度,就是平静,甚至“甜蜜”,因此才有了第四个字“蜜”。同组伙伴也认同我这种理解。

在确定展示的动作时候,我说,不知道是要一个动作表示还是一组动作,如果是一组动作的话,每一个字我们都可以先确定一个动作表示,比如“谜”字,我们可以瞪大眼睛观看或用双手组成眼镜的样子放在在眼睛前做观看状以示猜想;第二个字“迷”,可以闭上双眼做凝神静思状。我的伙伴补充说,第三个字“秘”,可以用双手合十贴在胸口。我深表认同,这个动作形象体现每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秘密、对内在自我的保护。第四个字“蜜”,我们来不及讨论清楚,而是在展示时候,临时生成,两位伙伴相向走到一起,相互击掌,表达高兴与甜蜜的心情。最后我们的动作展示,由于没有进行演练,不够连贯,但是基本体现我们对“谜、迷、秘、蜜——致我们的初心”课题的感悟与理解。

洪老师请伙伴们展示动作与畅谈感受证实了不同人的理解与感悟确实大不相同,确实是迷思绵绵。在所有活动环节结束之后,洪老师说明了对于课题的预设想法,我感觉与我们小组的感受比较吻合。

第二章:坦诚交流,用心描绘。

在第二环节“相互介绍,交流印象”中,我说,我自认为比较热情,能够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感同身受,热心助人,但我又会提醒自己要学会拒绝,要学会更加理性地看问题,使得自己能够在工作生活中保持独立与阳光正面的状态,至少不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三个同组伙伴给我的印象意象是:词语“感性”、火球与天平。我反馈说,整体而言,我认同这三种意象评价。首先说“感性”。我这个人确实比较感性,比如我喜欢写诗,我有话直说,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又不断地学习理性地看问题,身上也不断增加“理性”的色彩,或者说自己在感性处理问题的时候,已经能够披上一件理性的外衣了,也许这就是成长,我们都要不断的成熟起来。其次说“火球”。我确实比较乐于助人,但是“太阳”不敢当,“火球”比较形象贴切。大家知道,我叫黄和义,我的名字对我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也许这就是我的家教与家风吧,“义”成为我的性格,“和”是我的追求,我学会感谢社会,感怀生命,感恩生活,悲悯世界。我曾经写一首诗,希望像基督教的救世主的情怀一样,具有博爱的精神。但是,我的能量有限,我不可能总是发光发热,因此,我需要不断地吸收热量,所以,我不是总那么感性,我会理性看问题,我需要不断地进步,有收获才能持续回报,从这个意义上,我则像月亮一样,需要借助别人的发出的光华与热量才能照亮世界。最后说“天平”。我说,“天平”这个意象我很喜欢,是我所追求的。我本来是学历史学的,对于中国文化比较喜欢,个人非常赞赏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即中庸之道。中者正也,不偏不倚。无论是对人对事,学习、生活与工作,如果能够做到中庸,能够不偏不倚,那么世界一定和谐,人际关系一定舒畅,生活一定完满,事业一定顺利。

我分别用三个意象描绘同组的三个伙伴:陈小华——梅花;颜剑平——雏鹰;陈龙——骆驼。并分别进行了解释:梅花——特立独行,绝不哗众取宠,而是凌寒独自开,但又不孤芳自赏,而是随遇而安,渴望群芳竞放。雏鹰——在悬崖上练习飞翔,历经多少次失败,依然百折不挠,总有一天学会独自飞翔,天高地远任遨游,飞越茫茫海天,飞越苍茫群峰。骆驼——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愿望,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改变苟且的生活,追求诗与远方,可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脱离现实,只能是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只有在节假日偶尔出去做一个简单的心灵之旅。而骆驼不同,为了到达远方的绿洲,在无边的沙漠中负重前行,不畏艰难,不管流言,也许永远无法抵达心灵的绿洲,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是依然无畏前行,不曾言弃。

在分享感受环节,我有上去交流的愿望,但是,没有像第一次活动那样,有想法就举手发表,我终于忍住了没有举手。我知道,时间紧张,又很多人都想说。

第三章:意象整合,发现初心。

在第三环节“结合印象,描绘意象”中,我整合了三位伙伴的对我的印象,画了一个天平,天平上分别放两个球状体,一个是发光体,一个是借光体,比喻我一边帮助别人,一边又在获取进步,不断成长,从而保持一种能量的平衡。旁边站了三个人,一侧有一个人,另一侧有两个人,单个站立的人是我自己,另外两个人是我的学生或者说我要帮助的对象,我把这幅人格意象绘画取名为“天秤”,写在人格意象绘画的右上角,不过这是在洪老师请伙伴们分享交流时候,不断询问“你的画的意象名”是什么以后,我才确定画名后写上去的。

在洪老师邀请那些两次意象画都比较相似或比较不同的伙伴们分享的时候,我都能够认真地倾听,同时,我也渴望上去分享。但是,我这一次还是忍住了,我仍然没有像第一次活动那样,有想法就举手陈述。

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我心中掠过了自己在省、市、区历次心理教研活动中的表现,并对比了在“初心小组”第一次活动中的心理历程,我发现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心的自我,我发现自己的真正的初心,我明确了以下三点想法:第一,我确实想为丰泽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一些事情,我也因此表现得有些急切,不仅在本区心理教研活动中全力贯彻推行,希望每一次活动的效果都发挥到极致,并且希望省、市的活动也能够如此,也曾多次与洪老师交流,但我发现这与洪老师的温婉稳重的风格有些不搭配,与现实更是存在很多冲突,可以说我太理想主义了,有很多是不合理的想法,可能欲速则不达。第二,我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需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丰泽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我申请加入“初心小组”心理工作坊,就是要不断的充电,提升心理学素养。因此,我在“初心小组”第一次活动中,表现积极,先后多次发言分享交流感受。第三,我要为丰泽区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些事情当然很好,但是不一定那么着急,也不要那么局限,可以缓一缓,心态放平,可以把助人的对象扩大到丰泽区外,扩大到需要成长的伙伴们,扩大到需要帮助的对象;同样道理,我想提升自身素养也不需要那么紧张,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助人助己,成人成己,所谓“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此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终于忍住了没有举手发言,不是没有话说,不是不想分享,其实内心是想给予伙伴们更多机会表达,因为时间紧张,机会有限。表面上,虽然我没能分享与锻炼,其实我通过认真倾听伙伴们的发言,也收到了很多启发,而且,我的心态居然比起平时更加的平和安详,我发觉自己享受这种感觉与心态了。

我必须感谢洪慧芳老师的精心设计,感谢“初心小组”伙伴们坦诚与用心的交流,让我再一次成长,发现内在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比较完整的初心。

第四章:矢志不渝,追寻梦想。

在第四个环节“寻找初心,探索梦想”中,我带着眼罩,在伙伴们的协助下,进入活动室后,便独自开始安静地寻找我的两张意象画,“寻找初心,探索梦想”。我很清楚地记得,在走出活动室之前,为了能够记住我的两张意象画纸张的形状与座椅,我还回头望了一眼。

整个探索过程大体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我朝着我本来的座椅方位摸索前进,前行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我猜想,可能我的绘画已经被移动了位置,但是,我还是应该前行验证一下,结果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我在自己本来座位的周围的一些椅子上探索不到我“初心”;接着,我决定扩大范围,在整个活动室探索寻找,于是我走遍整个活动室,摸索了很多椅子,我可能已经转了好几圈了,但是非常遗憾,仍然没有找到,仍然未能探索到我的“初心”。后来越来越多的伙伴们坐了下来,我摸到越来越多的人,我有点失望,但是我依然继续前行,矢志不渝。最后,我坐下来休息一下,并进行反思接下来要怎么办。我想,呈放我的意象画的座椅也许已经被某个伙伴占据,供奉我的“初心”与梦想的位置也许已经改变了主人了,已经不再静静等待我去追寻了,那么我再追寻也是徒劳。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我的梦想还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静静等待我去抚慰,等待我去探索实现,如果是这样,那会是在哪里呢?我忽然想到,可能会在活动室四周的桌子上,那些放着伙伴们的衣服与包袋旁边或里面,那我只要寻找自己的外衣就行了,但是我很快否认了放在衣袋里的可能,因为,协助者不可能认识所有伙伴的衣袋,因此,就只能放在衣服与包袋的外面,想到这一点,我决定继续寻找,这时候,探索的音乐声停止了,我不能继续了,只能等待下一次旅程了。但是,我想,我的思路应该是对的。果然,当我睁开双眼以后,我发现我坐在一张靠墙桌子边的座椅上,而在我身后的桌子上,有一个手提袋的旁边,我的“初心”安静地在那里等待我去抚慰,我很高兴,我终于找到了前往梦想的方向。

接下来的感受分享阶段,我仍然静静地聆听伙伴们的发言,没有在抢着举手,而是把有限的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伙伴。而我沉浸于伙伴们的奇异的想法里,我享受在伙伴们细腻的感受中。但是,伙伴们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很需要商榷或者说改善一下。有几个伙伴都分享说,不能设定一个想法,这样会束缚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有一些道理,但是,我认为,凡事应该全面的看问题,我们如果没有事先的假设,又如何去进行验证探索呢?只是在验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此路不通,应该及时改变调整罢了。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假设都是必要的,只是应该不断的调节。这个世界,除了“初心”可以不变,梦想应该坚持外,其他所有事情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在探索的方式方法上,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总之,本次活动中,我收获很多,我发现了真正的内在自我,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初心”,我得到了成长,我感受到平静、和谐与安详,我知道如何助人助己、怎样“成人之美,美美与共”,这让我更加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追寻梦想。

再次谢谢慧芳老师,谢谢“初心”小组的伙伴们,感恩遇见!感恩生命!

2018年10月25日